物联网会不会成为一个笑话何时见分晓?

分享到:
110
下一篇 >

安防新闻  这是一个多变的时代,造词的速度远超过了我们接受的速度。刚搞清楚什么是B2C、O2O、C2C,又来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们开始变得焦躁、怀疑、恐慌,甚至迷失自己。

*近有几位粉丝在后台留言“物联网就是炒概念”之类。开始我有点诧异,为此还特意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物联网到底会不会成为一个笑话呢?我们先从O2O开始说起。

一、O2O大战

相信大家都听到过一个段子,“月薪2000元,在北京如何享受奢华生活?早上醒来,先打开拼车软件,**顺风车,首单免费!中午吃饭的时候,比较一下哪个外卖平台在搞补贴活动,订一份9元大餐;周末,找个清洁工打扫一下房间,顺便叫一个按摩师****。当然也都是免费的……”

2014年被称为O2O元年,O2O概念大火。由于资本看好,各个创业项目均以补贴来占领市场。免费洗车、免费按摩、免费钟点工、免费叫外卖……O2O一度成了烧钱的代名词,而用户在乐此不疲地享受各种补贴的同时,O2O也已不再是“红海”,更像是一片“血海”。

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大大小小的APP参与竞争,背后是无数冲着“O2O ”概念而来的民间资本或风投机构。O2O行业发展的这一系列变化让360董事长周鸿祎很感叹,称当初做杀毒软件免费觉得挺“**”,如今世界却已变天。互联网生意已变了一种玩法,都不是免费,而是在倒贴。

一向以彪悍著称的周鸿祎怀疑自己不够激进,“有的企业1个月就补贴2亿,真是后生可畏。”2015年,O2O行业合并同类项接连上演。出行类O2O“滴滴”与“快的”突然在一起了,紧接着本地生活类O2O“58”与“赶集”也合并了,两大O2O平台美团和点评联姻,10月,携程与去哪儿达成合并。资本的力量,让**见红的冤家握手言和。

到了2015年下半年,大量O2O企业倒在了死亡名单上。“烧钱”太快太多而流量变现太慢,领域内大佬初现、格局已成,烧钱刺激伪需求,非真实用户黏性降低甚至消失,断粮后的O2O企业纷纷被淘汰。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下半年,已经有超过300家、涉及16个领域的O2O平台相继倒闭。用“横尸遍野”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二、刘强东:O2O违背经济常识

2015年12月21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应《潘谈会》之邀,与潘石屹共同对话创业者。现场他大谈创业十几年来的创业铁律感悟。

“我从2004年做电商到今年已经快12年了,回过头来看,过去这么多年,有一点我们可以预见,就是未来不管互联网怎么发展,出现什么样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概念,有一点能够确定,就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和国家可以打破经济的基本规律。

不管是在哪行哪业,发现一家创业公司能够取得成功,有四点*重要,而且这四点基本上能够判断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刘强东用12年创业经历总结出的基本规律,自命名叫“一拖三”。“一”是**的团队,“三”是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所以大家按照这个原则,你可以说,今天市场上成功的公司都是做到了四点,在**的成功的团队基础之上,你只要把用户体验,成本或者效率三者,至少做到一点,同时另外两点又没有减损的情况下,基本上就可以算成功。什么叫没有减损,千万不要说只要用户体验好了,你一定能成功。

我们*近在分析*火的O2O项目,很长时间内部一直是两派争议,我当时也是“怀疑派”,因为我一直算不过账来。比如上门洗车的例子,三个人,骑个小三轮,弄水骑到你家里去,弄半天,洗完走了。

三个人大概**只能洗两三辆车,本来你开到洗车店10-20块钱就洗完了,结果三个人跑到你家里,成本大幅度提升,效率大幅度下降了。有人说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了呀,但是你的好的用户体验是建立在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带来了一些利润,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很难成功。

再比如说京东,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用户体验很好,今天这么多人在京东消费,非常感激和谢谢大家。如果我们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一点,可以更简单一点,不用做几个快递公司,全部用顺丰发货,我所有的货都备无数,在**弄500个库房,每个库房离你家只有500米,你买什么都有现货,15分钟送到家,出了问题全额退,这个体验肯定是*好的。

但是这样,你的成本大幅提高,你运营的库存周转天数大幅度拉长。光有用户体验的成功,*后并不代表我们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移动互联网很多创业者存在的问题,忘记了成本和效率,老是强调好的用户体验,以为有用户就能赚钱。

北京1000万一套的房子卖100万,再送你80万家电,还不过瘾,再送20万的京东**卡。可不是**卖一万套房?十万套也卖出去了。是不是?你用户体验好了,但是这个能行吗?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吗?你不管做什么创业,不管干什么,你一定要回归商业模式本身。”

三、物联网能做什么?

如果以刘强东的“三”(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衡量物联网,那物联网到底能做什么呢?当你回到家,再不用自己动手开灯,是不是提升了用户体验呢?这个还真不好说,有人会觉得体验好了,有人会觉得体验差了,因人而异。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可以用直观的数据来衡量。因为物联网涉及面太广,我们以物联网的一个技术——RFID来举例。

什么是RF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是物联网四大核心技术之一。

结构图

RFID与美军后勤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向海湾地区运送了约4万个集装箱,由于标识不清,造成大量物资在港口堆积如山,美军要在数以万计的集装箱中找到重要设备和补给品。*后不得不打开其中的2.5万个集装箱,因为谁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清点登记后,重新加入到物流中。

因为无法得知货物运送的状况,军人不知道自己申请的物资是否已发出,所以常常超额申请。比如要申请一个汽车轮胎,前方**在焦急等待中连续申请了好几次,而后勤单位也不知道物资是否已经送到士兵手中,*后就发来了四个轮胎。

直到战争结束,还有8000多个集装箱没有投入使用。据美军估计,如果在这场战争中能够有效地跟踪集装箱的位置和所装载的物品,可节省约20亿美元。

“在海湾战争期间,我们对物资的情况简直是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物品的流向,更无法实现资产的可视化。于是,在模糊的需求下,物资进入物流,导致物流系统根本无法跟踪。”海湾战争期间在美军运输司令部负责物流的美国空军上将Walter Kross说。

1994年,美国国防部与Savi技术公司签订了多年合同,由Savi技术公司提供RFID标签、固定/移动/手持的RFID读写器以及相关的硬件、软件和专业服务。这些准实时的解决方案促进了美国国防部全资产可视化计划(TAV)的实施。

2003年**次海湾战争期间,情况有了彻底的改观。美军通过嵌在集装箱上的RFID对发往海湾的约4万个集装箱进行跟踪,实现了从储备式后勤到配送式后勤的转变,从而显著减少了空运量与海运量,降低了物资储备量,*终节省数十亿美元。

由于使用RFID技术,可以追踪从工厂到散兵坑的所有物资,在**次波湾战争时要花费数日的工作,现在只要20分钟就搞定了。

举例来说明,美国国防后勤局的军官在一次的任务中,必须到码头为一批由工厂送到并准备运往东南亚的179个货柜进行点收并收集信息,这位由国防后勤局派来的军官利用一个手持的读取器收集货柜的信息且同时下载到陆军的后勤数据库中,这动作只花费了他20分钟的时间,这还包括了必须在码头上走动的时间,以往这样的工作必须动员一个排的兵力并花费二天的时间来完成。尝到甜头的美国国防部,要求自2005年10月1日起,所有**物资必须有RFID。

你可能感兴趣: 首页推荐 行业新闻 时事速递 图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