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报警的难点与疑点

分享到:
105
下一篇 >

     当前的报警(服务)基本上还属于专业安防(服务)的基本范畴,就服务的标的和使用对象而言,绝大多数是固定点(目标)的**需求满足——不管是单个沿街商铺还是大型的机关单位的报警,针对的都是固定财物、设备设施的防盗报警——标的、场景、时间等都是固定的。对于可移动目标(比如车辆、轮船、个人、动物等)的**保障特别是以报警通讯传输等方式的现实应用则相对较少,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性原因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好移动报警呢?

    行业现状:移动报警应用囿于车辆定位报警

    在传统的报警(服务)领域,大家习惯于将报警划分为固定目标报警和移动目标报警两个方面,具体的使用场景和对象之间的差别貌似仅仅在于目标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移动)状态,尽管看起来只是使用对象的不同,但二者有本质的差异。

    就固定点报警而言,其防范和报警方式主要是应对入侵,结合现场报警和远程信息传输,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起到威慑、吓阻、中止入侵并起到有效的**保障。对于移动目标的防范和报警方式而言,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盗,同时还涉及到地理位置信息、活动状态、信息传输以及相对应的响应机制。

    固定点报警(服务)推广和应用广泛除了有明确的防盗需求和商业盈利模式的支撑外,*主要的是其报警(服务)系统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循环。以小范围特定区域内的现场报警而言,报警系统能够通过层层预警、告警的方式提示**值守员,**员根据操作流程进行确认和处置,整个流程十分清晰和简单。推而广之,扩大到区域性甚至是**性的联网报警(服务),其报警机制和响应流程依然十分清晰并且可控,*重要的是能够快速核实(出现场)从而达到**之目的。

    而移动报警由于其目标处于运动(可变)状态,其防范目标除了防盗外,还有更多的**诉求,比如防抢、防破坏、防走失等。除了在技术运用和产品层面在入侵探测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变量(GPS/GIS信息、时间、速度、),同时由于防范目标处于活动状态,对于设备电池、信息传输介质/载体、通讯信号以及对应的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这些不可控以及其他系统平台的支撑和依赖较大,移动报警从一诞生就注定了其一定是大系统并且受制于其他行业技术的发展,比如卫星定位系统的民用化进程、定位准度和精度以及无线通讯信号覆盖面(2G/3G/4G,基站,公共WiFi等)等。

    所以,移动报警(服务)的使用群体绝大多数集中在轮船、车辆(主要是特种车辆)等具有强烈的**需求以及能够承担相对高昂的费用的群体——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技术设备和系统的补充为保险等风险转嫁提供更多第三方支持。另外,由于目标处于运动状态,报警之后的响应基本上无法进行,这也注定了其使用群体难以扩展到更大的群体。

    应用扩展:车辆定位报警之外还有大市场

    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民用化进程越来越快,具体的项目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北斗”系统的加速应用,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入侵探测信息推送等更多功能的移动报警应用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在通讯网络及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私家车也越来越普及,移动报警在车辆上的运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设备价格也越来越低,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事实是,基本上这类型的设备都不是专业的报警设备厂家出品,而是以行车记录仪等“汽车后市场”的各配套商,并且基本上都是以纯设备供应的方式,缺乏系统支撑和服务支持。

    同时,除了汽车的移动定位报警之外,针对个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物品(特别是随身携带的箱包和手袋)、宠物等群体的移动报警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除了物品的防盗具有较强的功能性需求外,个人和宠物等的移动报警及定位本质上属于情感类需求,而赋予**报警(服务)更多功能性之外的情感定义,将是今后民用化**报警(服务)*显著的特征。

    行业困局:系统和服务配套比产品和技术更重要

    实际上,同家庭联网报警一样,移动报警(或者可直接称之为民用化报警)和服务在**报警行业领域中也是叫好不叫座,目前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具有广泛的市场接受度的品牌商(或服务商),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是相关设备的电池待机时间问题。移动报警设备由于需要保持网络通畅并不断搜索和上传各种数据,并且需要实现数据的双向交互以及多端同步等,其对硬件设备的电量消耗较大。同时,由于设备自身也需要**保障等因素,决定了相应设备的体积不能过大。故出现了不管从程序上如何优化,在电池技术没有取得突破之前,这个问题将长期困扰并限制移动报警(服务)和相关应用的发展——iWatch、儿童手表等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次是相关设备带来的其他**隐患问题,特别是针对个人**定位报警类设备尤其突出。可穿戴设备是当下及今后的发展热点,移动报警和**类设备也不例外。而移动报警等**类产品除了一个基础的数据采集外,由于其**报警的特殊性,需要及时不间断地将数据上传,无线连接和发射等带来的辐射等**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特别是针对儿童手表类**报警产品。

    系统和服务配套的缺失是导致移动报警难以广泛运用的*大障碍。前面提到的各种车辆**定位报警类产品,不管是其产品的设计思路还是系统服务的整体架构,基本上都是脱离了系统和服务的概念,相互之间的竞争是产品性价比的竞争,而没有结合**报警(服务)消费的模式。当然,由于移动报警的不确定性(时间、地点、环境等)和响应的不可抵达性(主要指服务半径),直接导致了绝大多数**报警(服务)运营商暂时抛弃这一市场。

    应对策略:布局线下,体验式消费胜过功能和价格的比拼

    不管是车辆定位报警设备、儿童**定位报警器还是物品(宠物)防丢报警器这种移动报警类设备已经充斥市场并且进入了绝大多数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绝大多数人的知晓和购买渠道来自网络平台,即电商占据了绝大多数——根本原因不言而喻,价格低廉,具有基础功能。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时,这种产品的使用时间以及更新频率很快——一方面由于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代价并不大(价格低),另一方面因为学习和使用成本高(功能花哨),还有一个前面提到过的重要云因是没有稳定可靠的平台做支撑,用户的使用体验差。

    对**报警(服务)从业者而言,如何设计开发出符合现代民众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如何将市场上已经大量存在的移动报警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吸引并转化成为我们的客户,如何利用现有的渠道资源和先发优势提供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个人、车辆、物品、宠物等移动目标的报警定位产品(服务)使用体验是我们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学习联网报警(尤其是商铺联网报警)的发展经验,注重本地化服务,现场体验式营销。

笔者所在公司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试图将目标受众的关注焦点从产品本身回归的系统服务,将他们开始习惯利用网络购买硬件产品的方式拉回到现场体验,去掉花哨和不实用,不让用户花冤枉钱,明明白白消费。

    发展趋势:万物互联,移动互通,服务型将消费取代产品型消费

    智能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热点,**报警同样如此,建设智慧城市,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不但是一个行业的需求,也是国家战略。移动报警从诞生开始,本质上就是一个物联网的系统,而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互联”。

    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斗”将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却“非显性”的作用,这必将加速移动报警定位产品(服务)的发展和变革,**报警(服务)从业者尤其是服务商们尤其应该抓住先机。不管是原有的GPS报警定位系统的升级,还是更大范围的民生移动报警类消费,其蕴含的市场容量比现有的固定报警市场高出几个量级。

    更重要的是,在服务型消费,PPP模式,共享经济等各种新的经济形式和理念的引导和冲击下,用户将会越来越少地为硬件本身买单,而将更习惯于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消费体验付费。

你可能感兴趣: 时事速递 报警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