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提升应急能力当务之急

分享到:
点击量: 314008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大中城市迈入了“非稳定��态”的危机频发期。有效提高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愈加紧迫

    假如大地震突然袭击,假如再有一次“非典”肆虐,作为特大型城市的北京能否经得起城市应急和公共**的大考验?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就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在北京市采访时,许多市民都提出类似的问题。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城市应急和公共**保障能力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称:“北京是一个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城市”。相关专家指出,不仅北京如此,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大中城市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

    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正在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题,这也是政府对大型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认为,近几年北京市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和突破,北京市的“应急样本”正在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管理提供经验。

    “但北京市仍然需要做大量工作。”金磊认为,现在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整整两年时间,能否实现“平安奥运”的目标,能否建设好“平安北京”,我们还远远不能用“乐观”两字来评估未来。

    假如大地震突然来袭

    有关专家曾经建立了一个北京市突然遭受地震袭击的数学模型:假定北京发生6级地震,震中在奥林匹克中心,模拟计算结果是北京市的伤亡人数接近200人。

    “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伤亡人数。”金磊对这一模拟计算结果持怀疑态度:“这一结果是在北京市各种应急系统处于非常良好的运转状态中,而且要建立在普通市民的应急和自救意识良好的基础上。”金磊说,如果发生心理混乱,可能一次6级地震就会给北京带来重大损伤,像2004年的密云“踩踏事件”,原发的事故并不大,但是却因为混乱酿成大祸。

    假如发生像地震这样的突发灾难,政府和市民的“**反应能力”是*关键的。《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时发现,北京市正在将提升城市“应急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2005年4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应急办”)作为常设机构成立,各区县也设立了区县应急委员会,13个专项指挥部包括交通**应急、建筑工程事故应急、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等。在完成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北京市陆续完成了34种灾害应急预案和7个应急保障预案的编制工作,18个区县的综合应急预案也相继出台。

    北京市“应急办”的官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细化到以分钟来计算应急反应。”

    但相关专家也提出了他们的意见,一是这几十个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来袭时能否相互衔接,能否成为一个完善的系统进行运转,这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各个部门之间的进一步“磨合”;二是如果发生这样的灾难,像水、电、煤气这样的城市“生命线系统”能否经得起考验,也需要各部门在平常就有周密安排。

    大地震突然来袭,群众到何处避难?《瞭望新闻周刊》注意到,北京市的公共应急避难所建设走在**大城市前列。北京市**个应急避难所是元大都遗址公园,目前北京已建成或改造成的应急避难所已有28处,分布在城八区。例如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的海淀公园、东北旺中心小学等。

    北京市地震局的资料显示,北京八大城区可作为临时避难所的小面积空地有数千处之多,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估计可以建成100多处与“元大都”规模差不多的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政府明确要求,在2007年前基本完成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

    以“常态化”应对突发事件

    北京居民如何因为发烧到医院就诊,首先要到发烧门诊进行“观察筛选”,大部分北京居民已习惯了这种“就医程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时发现,北京市已逐渐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转入“常态化”,使之成为城市日常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渐成相关部门和群众的“习惯动作”。

    2003年的“非典”事件,成为北京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重要转折点,目前北京市的医疗救助应急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北京不会再出现像2003年“非典”事件时那样“手忙脚乱”的情况。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面临四大公共卫生挑战,包括传染性**、紧急医疗救援、食品卫生**、水的卫生**。因此,将对传染病重大疫情、食源性**、蚊蝇等病媒生物、宾馆饭店**、饮用水等的管理要纳入到日常管理和预警系统中。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将其发生风险的几率降至*低。同时,在全市增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哨点,建立其风险预警机制。

    北京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系统面临的压力,将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达到“峰值”。北京市卫生局应急办一位负责人说,北京奥运会期间将有1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20万名奥运服务注册人员,以及600万涌进北京的旅游观众。“加上全市现有人口1400万人,奥运医疗急救服务将承担2021万人的压力。”

    北京市相关部门承诺,到2008年,京城出现急救状况时,将有“奔驰救护车”10分钟之内呼啸赶来。奥运会期间,从事急救的人员将从目前的1200人增加到4000人。全市急救车辆从现在的279辆增加到400辆,且以奔驰、雪佛兰、丰田等进口**车为主,每辆都配备卫星定位系统。建成市、区县、社区三级急救网络,每个急救点的半径达到3至5公里,反应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同时,110、119、120、122和999五台信息共享,并全部与市卫生**指挥中心联网。

    不久前印度孟买发生的“7·11”连环爆炸事件后,不少人十分关心:如果北京出现类似情况,应急处理能力究竟如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北京警方把提高**防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列为首要任务,培训专业**人员、组织覆盖全市各行业的**演练,首都**作战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应急进入“常态化”轨道。

    为提高首都公安机关**、防暴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北京市公安局先后成立了公交总队和特警总队,原公交分局与地铁分局合并,原刑侦总队特警支队和巡警总队特警支队合并。市公安局局长马振川表示,合并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需求,针对当前国际频发的恐怖袭击和炸弹事件,北京警方集结了优势兵力,提高地铁等交通场所的反击能力。

    据介绍,新组建的特警队伍适应了快速反应、迅速处置、机动作战的需要,大大提高了首都**防暴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特警队员装备有长枪、短枪、狼眼手电等,有破拆车、防弹车等其他警种没有的装备。所有队员都已经过**专项培训,对劫持、绑架、爆炸等恐怖事件处置积累了经验,总体行动已制定了系列预案。

    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吕实珉说,虽然北京还没有发生过恐怖袭击事件,但北京警方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处突力量,可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北京市公安局介绍,目前已经对水气电热等重点部门成立了**风险评估体系,并组织了水气电热等16个重要部门的33名专家成立“**智囊团”。当水气电热等部门遭遇恐怖袭击时,专家智囊团会协调相关部门在*快时间内做出反应,各要害部门均已制定处置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能在**时间拿出相应方案。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同时了解,奥运安保工作也在紧张筹备中。目前奥运安保指挥系统已初步建成。北京奥运会期间,赛事安保将实行四个级别,搭配不同的安保力量,北京警方已制订完成了30个奥运安保总体性计划,并随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随时进行更新、补充。为使奥运安保各项计划周密严谨,北京警方聘请了50余名中外奥运安保专家和顾问。

    “常态化”的关键是应急的标准化。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城市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预计到2007年完成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标准化和管理、应急的标准化,使得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