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邢涛:物联网仍在路上

分享到:
点击量: 232764

  2011年将是各地物联网产业和应用“谨慎”发展的一年,物联网的实质性进展可能仍然不会出现,但物联网的各个领域将会继续成长。

  物联网标准会取得突破,一些��期开始制定的标准将陆续出台;在技术领域,新的课题将开始研究,新的芯片也将被研发出来;在产业化方面,各个地方政府和各个行业将根据自身切实需求谨慎推动产业前进,电信运营商和一些行业领域企业也会面向公众**物联网应用,但无论如何严格意义上的大规模商用的物联网产业,出现的可能性较低。

  毕竟,物联网产业各个环节的大发展需要时间。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都还远未成熟,先期部署的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完成,即便是完成了,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过程也有着长长的周期。

  经过了2009年、2010年两年的“狂热”,2011年物联网的热度将会有所下降,到2012年,物联网的热潮将会退去,未来物联网的真正大发展,需要参与各方耐得住寂寞。

  走向泛在互联

  回顾2010年,物联网发展所取得的*重要的成就大都集中在应用领域。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下,很多应用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这些物联网应用包括:太湖污染的监控、机场防入侵的监控、智能电网和地质灾害的监控等。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物联网技术和标准将取得新突破。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重支持和推动三个领域的研究,分别是:物联网总体课题、物联网测试验证平台和物联网终端。其中,物联网终端主要是指物联网移动终端的研发(包括多模终端),总体课题的研究则将会梳理物联网的内涵和外延。

  从2012年开始,有关物联网技术的攻关和研究,将会由此前核心的传感网领域逐步扩展到泛在网领域,从短距离互联与传感器网络延伸到无所不在的网络。

  到2011年为止,经过四年的连续不断的技术课题立项,诸多组织都参与到了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工作当中,一年又一年密集的课题立项使得参与组织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2012年后,立项的技术课题将会逐步减少,物联网科研领域将开始新一轮的酝酿和思考,物联网和泛在网技术的大规模研究,将在2013年正式启动。

  在标准方面,到2011年底,此前由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负责的,于2009年或之前就开始起草的传感网技术标准大多都会走完草案阶段并正式报批,其中几项标准有望正式出台,例如网络协议标准、**协议标准等。

  对于传感网标准工作组而言,标准草案完成之后,标准的主体内容和大的方案都将被确定下来,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更多地会着重于一些细节的修订,标准报批后也会有一个“漫长”的等待时间。同时,传感网测试、传感网信息处理以及电磁频谱等领域的标准将正式开始制定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有的几个物联网标准制定组织之外,国标委与发改委联合成立了一个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未来,这一组织将推进整个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

  行业应用开始发力

  在技术和标准的攻关勾勒出新的蓝图的同时,各地的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或许将经历“阵痛”。

  回顾2010年,虽然各个地方政府已开始认识到物联网的潜力并进行了规划和部署,但事实上各地的物联网项目大多都还没有启动,即便是已经启动的一些示范应用,也都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

  各地政府将逐步了解到,仅仅是示范工程的盲目启动,而不对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意义并不大。因此,各地政府也都将开始反思,示范工程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意义到底在哪里;各地政府将会对已经启动的示范应用,进行不断的修订,并谨慎启动新的示范工程。

  可以预料,各地政府将会结合各自优势,在一些能够短期内看到示范效果的领域,如交通、电力、能源、农业等行业,启动相应的物联网应用。

  相比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物联网发展的大力推动;2011年,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在物联网方面将会有一些较大的动作。

  此前,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在十数个物联网应用领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应用需求调研工作,这一调研工作已于2010年年底结束。未来,发改委将分年度针对已经调研的不同的行业领域,逐步开展示范应用的推进。

  2011年,卫生部在智能医疗领域,住建部在智能楼宇领域,公安部在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及智能交通、智能车辆管理领域,都将启动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和推广。

  2011年,电网公司也将**启动智能电网的大规模建设,智能电网市场将有望出现爆炸性的增长。一方面,智能电网的远程抄表业务将在**启动;另一方面,**所有的新建变电站有望在2011年全部建成为智能变电站。

  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纷纷启动,并不意味着成熟的物联网产业链将会形成,也不意味着成熟的物联网市场将会出现。到目前为止,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仍旧没有建立起来,各种物联网应用依然是一个个“竖井”和信息孤岛,一个个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实施,仍旧需要实施方自己“从头做到尾”,提供物联网公共平台服务的企业需要各地政府和产业界培育。

  运营商的机会在公众领域

  在行业应用启动的同时,面向公众的物联网应用则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转型的大空间,同时任重道远。

  规模化的物联网服务大都与行业利益紧密相关,各大行业是否需要运营商提供物联网服务,目前来看,还存在着利益博弈。事实上,在物联网领域,运营商更多的机会还是在公众。

  运营商面向公众提供物联网服务有着先天优势。首先,运营商占有大量的客户资源,这是其*大的优势;其次,运营商拥有现成的可直接将传感网接入大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通道,在提供公众物联网服务时,运营商随时随地获取的各种信息拥有流畅的通道;第三,运营商拥有面向个人的终端,终端使得用户可以手机或PC为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物联网信息。

  尽管如此,相比一些已经拥有了商业模式的行业应用领域,在面向公众提供物联网服务时,商业模式并不成熟;公众物联网应用的推广,还需要市场认知的培育。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到目前为止,运营商还是依靠传统的手段在物联网领域赚取通道收入,这也是其一直以来擅长的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用户付通信费的模式,即将成本都核算到通信费用里来收取收入,真正面向业务的收费模式仍旧没有建立起来。

  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去做仔细的研究。物联网的大发展必将诞生很多新型的商业模式,而这些商业模式极有可能由一些中小企业**提出,运营商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必须转变传统的通信思维。

  未来,物联网的产业格局必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物联网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应用和市场都非常分散。未来,在物联网产业中,不可能出现某一家十分庞大的企业通吃市场。物联网产业链建立的周期将会非常漫长,甚至在不同的行业也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能赚到钱,或许还需要5到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