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火栓建在草原上灭火器走进蒙古包

分享到:
点击量: 285408 来源: 内蒙古锡盟消防支队
      地处祖���北疆的草原边陲——锡林郭勒盟关心重视消防工作,体现在办实事、重实效、讲高效方面。盟行政公署主要领导针对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欠帐’多、消防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等突出问题,不回避矛盾,多次召开盟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消防工作,责承城建、规划、自来水、财政、消防等部门研究论证加强本地区消防**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了《锡林郭勒盟城镇消防建设规划》,使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加强。同时,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连续12年与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分管领导签定了《消防工作责任状》,并将《消防工作责任状》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列入盟委组织部考核办《年度对旗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重要内容,从领导责任制、火灾预防、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装备建设、消防宣传教育以及考核验收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分解,确定了具体工作内容、标准和完成时间。  

      根据消防工作目标任务安排,落实《消防工作责任状》硬件建设率先在锡林郭勒盟所在地——锡林浩特市展开。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市长带队清点消火栓,责承消防大队、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组成两个工作组对市区消火栓进行了**普查,完整好用的消火栓只有102个,占应设数的29.97%。就此问题,前任市长包湖春在听取了消防部门工作汇报后,当场拍板,再穷不能穷消防。为此,市政府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80万元新增了157个消火栓,达到责任状所列数的80%的要求。前任市长包湖春、主管副市长海明先后7次听取了消防工作汇报,又新增了5座消防水鹤、21个消火栓,使锡林浩特市的消火栓总数达到了341个,彻底还清了消防‘欠帐’。2005年伊始,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结合城市道路、给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并针对锡林郭勒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等综合因素,现任市长游晓阳、主管副市长张春林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并*终形成了一致意见:城市建设要发展,**保障*重要,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一步,年内增建300个消火栓。到2005年底城市道路、给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完工,锡林浩特市城区的消火栓总数达到600个。去年底,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代表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落实《2005——2007年度消防工作责任状》考核验收,市长游晓阳、主管副市长张春林陪同考核验收组的人员一并清点了消火栓,考核验收组的人员在综合考核意见时,对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2007年投资100万元增建300个消火栓这一重大决策得以顺利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中蒙边贸陆路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市,地下水位极底,可利用天然水源少,消防给水短缺一直是长期困扰该市消防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几年来,政府虽投入很大一部分资金修建消火栓,但消防给水供需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以扭转。这次政府投入专项资金19万元、新建的12座消防水鹤是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研究论证的可行办法,彻底解决了消防用水‘欠帐’问题。此外,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阿巴嘎旗、正镶白旗等地人民政府纷纷效仿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人民政府缓解消防用水的成功之举,筹措资金,各修建了1座消防水鹤。锡林郭勒盟是一个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天然大草原,各旗县市城区面积平均不逾8平方公里,具有典型的草原中城市、城市中草原特色,均属于近期开发城市。

     对此,各地人民政府从发展战略看问题,城市要发展,改革要深入,经济要保障,消防工作的重要性越明显,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一步,就这样消火栓建设延伸到了城市边缘的草原上。 

    锡林郭勒盟是一个以蒙古游牧民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农牧民居住高度分散,点多线长,这里的游牧民族形成多以居住蒙古包为居住点的风俗习惯。加之近年来草原旅游业的广泛开发和利用,以蒙古包为旅游接待宾馆、饭店和景点建设也呈现出****的景象,放眼四望,蒙古包已成为象征草原民族风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蒙古包是一种内部以木条为框架结构、外部用羊牛毛毡子围成,图形呈圆顶状的落地式简易建筑。锡林郭勒盟草原冬季寒冷漫长,农牧民常用牛粪、羊粪砖为燃料取暖驱寒的现象极为普遍,而农牧民的消防**意识又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极易引发火灾事故。同时,给消防工作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97年2月3日,锡林浩特市跃进苏木四队钢苏和因使用明火取暖不慎引燃蒙古包,熟睡中一家四口全部葬身火海。特别是近年来草原火灾频发更是防不胜防,给农牧民人身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成为制约农牧业健康发展的天敌。为了有效遏制农村牧区火灾事故,根据我盟地理特点,组织开展群众性防火宣传。各地充分利用召开那达慕大会、物资交流会以及人员相对聚集夏秋两个旅游旺季有利时机开展宣传活动,用蒙、汉两种文字印发宣传材料,向农牧民散发,使消防**常识向农牧区深处辐射。同时,组织消防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开展“走万家、送温暖”活动,即每到一处农牧户或旅游景点开展一次**检查,送一份宣传材料,进行一次用火、用电、用气**指导,对特困户赠送一具灭火器,监督指导旅游景点增设水泵、消防水箱及地下消火栓,并按要求配备灭火器材,并就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及消防给水现场进行培训。目前,农牧民及旅游景点员工不仅懂得日常消防常识,还会正确使用灭火设施。据锡林浩特市苍松消防器材服务部的董泉虎经理介绍说:“2007年到这里买灭火器的牧民老乡不下400人(次),今年1—2月份牧民老乡共计买走灭火器140余具,牧民老乡主动买灭火器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这是以前没有的现象。”因为在锡林浩特市消防器材经销点有10余家,估计灭火器销售量远远大于上述数字。而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乌兰格日勒嘎查嘎查长**谈起买灭火器的事情更是滔滔不绝,他说:“从广播、电视上听到看到灭火器对扑救初期火灾十分有效,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购买灭火器,关键时还派上了用场,也就被大家认同了。”牧民老乡认准这个理儿,灭火器走进蒙古包也就蔚然成风了。加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及宣传教育工作力度,边远农牧区消防**管理失控漏管的局面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带动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仅2007年,来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就达70万人(次),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架通了民族大团结的桥梁。 

    几年来,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用于消防投入的资金近1000万元,在这个人口不逾百万,无重要支柱产业,畜牧业是当地主要财政收入的草原边陲小镇,特别是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雪灾、旱灾、蝗灾,全盟正在实施围封转移、封山禁牧战略,但丝毫没有影响消防工作的投入。为保护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消防工作上舍得投入财力、人力、物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人民群众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平安祥和向希望的绿洲上延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