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 防震减灾又有哪些新“黑科技”?

分享到:
70
下一篇 >

6月7日,**首例“北斗+窄带”地灾监测产品发布。这是基于蜂窝网络的窄带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又一次自主**。据介绍,该产品以基于“北斗+窄带物联网”的融合为技术核心,从通信技术的革新,到导航定位技术上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动态监测。它能够利用传感器、监控站点、监控中心、移动终端等组成的应用体系,对地灾监测点数据自动采集,窄带网远程传输,实现监控中心和移动终端的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测预报。那么,在防灾减灾上,我国又有什么“黑科技”呢?

 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在多地采访了解到,防灾减灾设备装备发展和灾害应对处置过程都蕴含着大量的新科学新技术,科技在防灾减灾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一大批防灾减灾的“黑科技”也在各大灾害现场大显身手。

 大显身手的救火“机器人”

 “嘣……”今年初的**,湖北省大冶市华兴玻璃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声轰鸣巨响,一座储罐火势熊熊蔓延,近40台消防车和应急车辆,以及全副武装的消防官兵迅速投入战斗状态。

 这场接近实战的消防演练一开始,消防官兵就迅速锁定被困人员并顺利将其救出,然而,罐体火势不断扩大且发生了二次爆炸,空中浓烟翻滚、罐体逐渐破损,此时,消防官兵全部撤离火灾现场,几个消防机器人大显身手。

 在距离火源不到10米的近距离“战斗位置”,只见5股近百米的高压水柱从消防机器人中喷涌而出,直喷向火场中央,其喷射流量之大可达手持消防水管的8-10倍,有如5条巨龙在空中舞动。与此同时,一个泡沫灭火机器人灵活进入罐体火源核心区域,以高发泡沫量扑救罐体流淌型火势。很快,熊熊燃烧的明火被扑灭。

 据介绍,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款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别看块头不大,高不足1米,长不过1.8米,一进火场,小坦克一般的机器人便大显身手。

 参加演习的湖北省大冶市消防中队中队长刘合佩表示,在一些大型事故抢险中,机器人可以有效替代消防人员进入易燃易爆现场,不仅能减少消防员危险,还可以**时间获取更多事故现场数据参数,提高抢险针对性。

 未雨绸缪的灾害监测网

 11日凌晨,洞庭湖平原局部地区下了一场冰雹,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粮油站站长谭卫建一早就驱车下乡。站在田野里,他一边教粮农如何科学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低,一边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把*新的气象预报信息发送给广大粮农。

 洞庭湖平原素来是“天下粮仓”“鱼米之乡”,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湖南省气象局局长潘志祥说,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威胁加大,湖南省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成立“洞庭湖气候中心”,并在环洞庭湖地区建成1000多个自动气象站,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他说,湖南还开展了“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应对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

 在益阳市桃江县的多个农业蔬菜基地,了解到历经近期多场大风袭击,这些大棚受损并不太严重。桃江县良友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刘益华透露,多亏气象预警信息及时,所以大家提前加固了大棚,才能减少灾害损失。

 灾害监测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云南建立起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可实现10分钟内完成地震灾害预评估。”云南省地震局应急保障中心主任李永强说,通过这一指挥决策系统,地震部门可**时间准确掌握灾害发生地及周边救灾力量配置分布情况,及时有效调度救灾力量。

 “海天联手”共战海洋灾害

 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溢油、海岸侵蚀……海洋灾害不容忽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有关专家介绍,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海天一体的观测手段,包括海洋卫星、地面海洋环境监测站,雷达、移动观测平台、海啸地震台、视频观测系统、浮标、志愿测报船舶等,为各类海洋气象、海洋灾害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在我国南海海域,渔民和船员时常能见到一座座漂浮在蔚蓝海面的 “线轴”,别看这些“线轴”貌不惊人,却是在海天一体观测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浮标系统。它由海底和海面两部分共同构成,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直接铺设到4000多米的海底,能够为我国南海海域沿岸提供海啸预警。

 在我国海洋灾害防治体系中,还有“专门自找麻烦”“总是迎难而上”的防灾利器--移动雷达测波监测车。据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专家介绍,台风、海啸来临之际,当其他车辆、人员都远离海港、海岸,而这台看上去如同小型货车的检测车仍停留在海岸线上,将监测到的数据和视频传输到指挥中心,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关键信息支撑。

 据了解,目前南海区已经业务化运行海洋环境监测站点、系统和卫星一起,构筑起了一张覆盖多种类型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的“海陆空大网”。

 原标题 看看那些防灾减灾的"黑科技"

你可能感兴趣: 首页推荐 灭火机器人 雷达 视频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