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密码不存在哪种生物识别将取代

分享到:
70
下一篇 >

    日前,赛门铁克**情报团队针对当前的网络**局势,提出了2016年几大网络**趋势预测,其中生物识别市场将爆发,并有取代传统密码的趋势被摆在重要位置。而一项*新数据显示,如今的**认证方式正由传统密码向新型密码逐步转型,并有91%的计算机**专家认为,传统密码会在未来10年内不复存在。那么问题来了,未来我们将用什么取而代之?难道是虹膜、指纹、心跳、面部扫描等生物密码?不必心急,因为这正是本期我们想与各位进行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在WakefieldResearch针对SecureAuth而发起的研究项目中,被调查的300位**专业人员中,有59%表示他们的企业在过去12个月中曾遭遇了数据泄露,因此也就不奇怪,当中95%的人都认为自己就职的企业会在明年增大**的资金投入,且有近一半的企业甚至增加20%或者更多预算。

    另外,该项研究还指出,受访企业在问及管理方面的转变时,约66%的被调查对象采用密码以外的身份认证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这部分人中有85%表示员工会因忘记密码而请求IT帮助,其中37%企业的员工常出现忘记密码的情况。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痛处,尤其是那些为了**起见,内部IT系统强行要求定期更换密码的企业,笔者也深受其害甚至要在手机上做备忘。

    对于该项调查研究,SecureAuth**执行官CraigLund认为:“这项调查很清楚地揭示了在传统密码之外,存在着多种认证解决方案的需求。自适应认证的发展带来了多种选择,通过例如设备识别、用户地理位置分析,甚至行为生物认证等多种认证方式,在**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那么,告别传统密码后我们用什么新型密码来认证自己的身份?或许各位已经心中有数,没错就是生物密码,****、稳定,同时又无需费时费力去记忆,而在目前已知的生物密码中,包括了指纹、面部、虹膜、视网膜、声音、心跳、步态等多种识别方式。

    当中,指纹识别、面部识别技术日趋成熟,且被广泛的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但渐渐的人们发现,指纹可以复制,双胞胎或者整容者会让面部难以区分。相较于指纹0.8%与人脸识别2%左右的误识率,虹膜识别却可将误识率降低至百万分之一。

    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与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瞳孔周围的深色部分,且包含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等细节特征。平时常见的眼疾,例如近视眼、白内障、红眼病都不会对虹膜造成破坏,因此也就决定了虹膜特征以及身份识别的**性。

    但与相近的视网膜识别不同,两者虽同为眼部的生物特征,虹膜识别技术却在多样性与稳定性上更占上风,多样性越高意味着识别精度也就越高,稳定性则是另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要知道,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都会改变人体特征。

    当然,虹膜识别技术除了多样与稳定的生物特性外,**也是备受亲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里先与各位科普一下:人出生6个月后虹膜便发育成熟,并保持终生不变。虹膜不会发生例如指纹磨损、面容变化而导致设备拒识身份的情况。若眼球离开人体,虹膜会随瞳孔放大而失去活性,因此难以伪造。重点是,虹膜识别的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

    实际上,虹膜识别技术在国内商业化应用已有10年之久。早期,国内的虹膜识别技术主要用于煤矿行业的矿工考勤,当时规模*大的两家虹膜识别设备厂商就是西安中媒科技与北京中科虹霸,两者都有自己的研发技术,同时也代理海外产品。当时一台虹膜识别设备的均价约10万/台,业绩好的公司每年能够有800万的资金流。

    发展至今,虽然国内虹膜识别行业的市场环境仍缺少行业规范,较为混乱。好在虹膜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尤其在医疗、社保、信用、金融等涉及信息**、身份验证方面。巨大的市场前景,也令微软、谷歌等公司投身其中,大力推进发展虹膜识别技术。

    不过,就目前而言占据生物识别民用市场的主流技术仍是指纹与人脸识别,但笔者相信随着大批应用案例的素具积累,以及红膜识别技术的成熟,未来,虹膜识别甚至“虹膜+人脸”组合的验证方式将被广泛应用到身份识别场景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 时事速递 图片 生物识别 人脸识别 虹膜识别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