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世界:物联网所带来的颠覆性**

分享到:
126
下一篇 >

如果早在二十五年前,我这样告诉你:“四分之一个世纪后,三分之一的人类将透过一个由数亿人组成的巨大全球网络,彼此交流音频、视讯和文字,到时候,只要用一支手机,就能取得世界上所有信息,而且任何一个人都能在同一时间对十亿个人发表自己的新想法、介绍一项新产品或传达一个思想,更重要的是,这么做的成本将近乎零。”你听了以后应该会摇摇头,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但现在这一切都已成真。

串联世界:物联网所带来的颠覆性**

如果我又告诉你:“从现在起的二十五年后,你用来让家里变暖和、让家电用品运转、启动你的事业、驾驶你的汽车,乃至促使全球经济体里每个单元运转的能源都将几乎免费。”你又会怎么想?其实,几百万个早期采用者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将房子和企业转化为微功率发电厂,就地收集再生能源。即使装置太阳能及风力集电设备的固定成本还没回收(通常二到八年就能回收),收集能源的边际成本都近乎零。

和石化燃料及核电的铀不同的是,照射在屋顶上的阳光、吹拂过建筑物的风、来自办公室地底下的热,以及可分解为生质能源的厨房垃圾等都几乎免费,但石化燃料和釉等原物料商品本身都必须花费成本来取得。

另外,如果几乎所有免费信息都开始被用来管理几近免费的绿色能源,进而构成一套能允许世界上几乎所有企业全部连结在一起的智能通讯/能源组合式基础架构和基础建设,让这些企业透过广布整个大陆的能源网络来分享能源,并以远低于今日全球制造业巨头的收费来生产与销售商品,那又会怎样?其实这个情况也已经开始小规模发展:目前已有成百上千家新创企业开始建立3D打印业务,在几近零边际成本的条件下生产3D打印产品,以自家的绿色能源来供应数字创造实验室所需的电力,并在成百上千个全球网站上营销他们的商品,*后还以自家绿色能源补充电力或燃料的电池作为动能的汽车,来运送他们的商品(我们很快就会讨论到建立这种协同基础建设的初期固定资本成本)。

如果世界上数百万个原本不可能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现在突然都能免费进修世界上*知名学者的课程,而且因相关的研习而获得正式学分,那会是如何?目前这个情况也在发生。

*后,如果随着智慧技术取代每个产业、专业及技术领域的劳工,让企业得以用比传统劳动力更智慧、更有效率与更便宜的方式,来进行文明社会上的多数商业活动,*后使得投入商品及服务的生产及配销的劳力边际成本急速降到零,那会如何?随着数千万名工人已被世界各地不同产业及专业所使用的智能技术取代,这样的情况也正在发生。如果大量制造模式及专业劳工在未来两个世代后消失,人类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到时候人类要如何定义自身在地球上的未来?知识分子领域已经有人开始审慎研究这个问题,而且它也引来公共政策相关的辩论。

  串联世界的物联网

正在崛起的物联网堪称历史上首见的智慧基础建设**,这次**将会把每一台机械、每一家企业、每个居民和每一辆汽车,全都连结到一个由通讯网络、能源网络和物流网络组成的智能网络,而且这三个网络全都内嵌在一个单一操作系统。

2030年,连结物联网的传感器将达一百兆个

光是在美国,就有三千七百万个数字智能电表提供实时的电力使用信息。十年内,美国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将配备智能电表。另外,包括恒温控制器、组装线、仓库设备、电视、洗衣机和计算机等每个装置,全都会配置链接到智能电表及物联网平台的传感器。

2007年时,有一千万个传感器将各式各样的人类发明连结到物联网之上,但到2013年时,这个数字已激增到超过三十五亿个,更惊人的是,估计到2030年,连结到物联网的传感器将有一百兆个。

其他感应装置如空气感测技术、软件日志、无限射频识别读取器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都将协助搜集各式各样主题的海量数据,包括电网上的电力价格调整、供应链上的物流交通状况、组装在线的生产流量、后勤及前端办公室的服务,以及消费者活动的实时追踪等。

这套智慧基础建设将进一步提供连续的海量数据,让每个连接到这个网络的企业都能接收到相关数据,接着,再用先进的分析方法来处理这些海量资料,进而创造预测性算法及自动系统,来改善自身的热力效率、显著提高生产力,并将价值链上的边际成本降到趋近于零。

思科的系统预测,到2022年时,物联网节省的成本和获得的营收将高达14.4兆美元。GE公司在2012年11月发表的研究结论也指出,智能工业网络将促使效率提升,生产力大有斩获,而到2025年,这些进展将在几乎每个经济部门产生回响,对大约一半的全球经济体系产生巨大冲击。此外,逐一观察每个产业,更能体会建立史上**个智慧基础建设,能促使生产力产生多大的潜在进展。举个例子,光是在航空产业,1%的燃料效率改善(透过海量数据分析,更妥善规划航空路线、监督设备与进行维修等来实现),就足以在十五年内节省三百亿美元。

传感器成本降低和网络地址增加,让物联网可行性大增

物联网一词是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辨识中心的创办人之一凯文?艾希顿在1995年创造的。但物联网刚提出那几年,它的发展并不顺利,呈现逐渐萎缩的情况,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内建在各种“事物”里的传感器和致动器(actuators)成本仍相对过高。然而,从2012年到2013年间,无线射频辨识(RFID)芯片(用来监控与追踪各种事物)的成本重挫了40%。目前这类标签的单位成本已低于十美分。

此外,这些标签不需要动力来源,因为它们能利用探测这些卷标的无线讯号来传输信息。微机电系统(MEMS,包括陀螺仪、加速仪和压力传感器)的价格也在过去五年间大幅降低了80%至90%。

另一个导致物联网的采用遭到延迟的障碍是网络协议(IPv4),它只允许四十三亿个****的网络地址(网络上的每个装置都必须分派一个网络协议地址)。由于目前连接到网络的人口高达二十亿以上,故多数网络协议地址已被快速占用,剩余可用来将数亿甚至数兆个事物连接到网络的地址当然所剩无几。

不过,网络工程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新版的网络协议IPv6,将可用地址大幅扩增到3.4×1038个,这**足够容纳未来十年内预估将连接到网络的两兆个装置。

《经济学人》的专栏作家尼克?威尔瑞针对这个大到令人费解的数字做了一番分析,让一般人理解为何需要那么多地址。要达到十年内两兆个装置连接到网络的门坎,每个人只需要让“一千个自己的物品和网络对话”。

在已开发经济体,多数人拥有一千到五千个物品。

相关数字看起来似乎高得过份,不过,如果我们环顾自己的房子、车库、汽车和办公室,将里面林林总总的东西全部计入,包括电动牙刷、书籍、车库开启器到建筑物的电子通行卡等,这些数字看起来就不是那么不合理,因为我们真的拥有非常多的装置。其中很多装置将在未来十年内被附上卷标,利用网络来连接我们的物品和其他物品。

自由的新定义,融入全球虚拟公共空间

长久以来,现代人认定隐私权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和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快乐的权利一样重要,也因如此,人们用一层层的围墙将隐私包围起来;但如今,物联网的发展正一步步拆除这些围墙。在全球互联的世界里长大的年轻世代,经常迫不及待地透过脸书、**、YouTube、Instagram和无数社群媒体网站,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张贴并分享给全世界。对他们来说,隐私权早已不是那么重要。在他们心目中,自给自足式的自发性和排他性生活并不是自由,相对地,尽情享受和其他人接触,并融入全球虚拟公共空间才叫自由。这个年轻世代将是透明的世代,它采用协同主义的一贯做事方法,实际上的表现就是透过横向分布网络,以点状模式来生产。

当未来世代生活在一个愈来愈互联的世界(每个人和每个事物都内建在物联网之上),他们是否还会那么关心隐私权?这一点值得怀疑。尽管如此,由于从资本主义转为协同合作时代的历程将非常漫长,因此隐私权的议题仍将是一个关键疑问,就很大的程度来说,它将决定我们转换到下一个历史时期的速度及途径。

在一个靠着透明度、协同合作和融合而蓬勃发展的世代,要保障每个人控制与处置自身数据的权利,实务上遇到的困难**比理论上来得多,也没有人天真到相信这个转换过程会一帆风顺。但世人也清楚了解到,如果无法在透明度和隐私权之间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物联网的发展有可能趋缓,甚至遭遇无可弥补的危害和损失,一旦如此,协同世代永远也不会来临。

虽然“将全球神经网络上的每个人和所有事物全部连结在一起”听起来有点令人却步,但却同时也让人感到兴奋与解放,因为它为活在地球的每个生物,开启了一个共同生活的新可能性,人类史上的这个新冒险故事才刚展开,我们几乎无法想象未来的发展会有多么惊人。

商业界目前正迅速整编它的资源,决心借助这场技术**来获取价值,因为这场**的影响可能不亚于**次工业**展开之际所发明的电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经济学人》杂志智库在2013年发表世界上**个“宁静**”全球商业指数,因为这场**正开始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学人》对世界各地的企业***展开调查,受访者涵盖几个重要的产业,包括金融服务、制造、医疗、制药、生技、IT和技术、能源及天然资源,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经济学人》杂志那份调查透露了一个核心讯息:多数企业***都相信,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使用物联网,将可能显著提升生产,而且极可能对老旧的从商方式造成破坏,所以,他们不得不设法在这个战场上抢得**地位,率先将他们的业务营运融入物联网平台。

然而,物联网却是一把双面刃。的确,提高热力效率和生产力以降低边际成本的压力将无可抗拒,而不设法抢先利用这个生产潜力来获取利益的企业,可能会被其他竞争者远远抛在脑后。不过,这股智慧动力(这股动力是透过第三次工业**基础架构上的每个连结和节点运作)在促使生产力快速上升的同时,也将导致未来二十五年内,收集绿色电力乃至创造与运送各种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物联网的演进时程,大致上可能会和1990年迄今的全球信息网的起飞阶段相同,当时,信息网的指数成长,促使信息的生产及传送成本大幅降低,相对地,物联网的指数成长也将使得各项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及传送成本显著下滑。

指数成长曲线,数字倍增惊人

不可否认,这种说法乍听之下似乎有点夸大,但如果进一步检视“指数”一词的意义,就不尽然如此了。我记得我大约十三岁时,一个朋友要我做一个有趣的假设性抉择。他问我会选择“立刻收下一百万美元”还是“***收下一美元,往后每天收到的金额都是前**的两倍,并连续收一个月”。我*初说:“你一定是在开玩笑……正常人都会选择收下一百万。”他说:“先别急,算一下再告诉我答案。”所以,我拿出一张纸和一枝铅笔,开始计算。每天金额加倍,经过三十**后,我得到了十亿美元以上,也就是一千个一百万。这个结果让我非常震惊。

指数成长就是这么“人不可貌相”,不知情的人一定会被它吓到。因为根据这个每天加倍的流程,到第十五天时,金额也不过增加到16384美元而已,所以,我当时还自信满满,认定自己选择先收下一百万美元肯定正确。但接下来六天的加倍流程就开始有点惊人了,经过六次加倍后,光是**的数字就已超过一百万。接下来十天更是让我跌破眼镜。到那个月的第三十**,那一块钱**天加倍的结果,已经累积了十亿美元以上。这就是我**次见识到指数成长的威力。

多数人都难以理解指数成长的意义,因为人类习惯线性思考。在乔登·摩尔〈GordonMoore,世界上*大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创办人〉提出一个令人好奇的现象以前,一般大众并不太留意这个概念。他在1965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目前非常有名)中描述,他发现从1958年集成电路发明以来,每年每一集成电路内的电路数量都增加一倍:单一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年增加一倍,短期来说,这个速率**可望延续,甚至可能增加。

摩尔后来在1975年将他原本的预估值调整为每两年增加一倍。接下来,两年增加一倍的流程又延续了三十七年。只不过,*近科学家已经开始预测,计算机芯片上的晶体管增加速度将减缓。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表示,摩尔定律的速度已开始趋缓,至少在芯片领域是如此;而且,未来十年内,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硅技术,摩尔定律将失效。预见这个趋势的英特尔公司已开始导入它的3D处理器,因为它相信这个技术能让每两年加倍的时间延续久一点。

加来先生指出,可从硅挤压出来的运算力量有其上限,但他也补充,诸如3D芯片、光学芯片、平行处理以及*终的分子运算甚至量子运算等较新的技术,将确保未来的运算能力得以继续维持在指数成长曲线之上。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在非常广泛的信息科技领域观察到摩尔定律。例如,硬盘储存能量的增加也呈现类似的指数成长曲线。网络处理能量(即通过光纤的数据量)呈现更陡峭的指数曲线:一个光纤网络上所传输的数据量,大约每九个月会增加一倍。

指数因子促使运算成本在过去五十多年大幅降低。**台巨大的中央处理运算机器刚开发出来时,运算成本非常高,当然也就难以有效商业化。当时一般认定,至多只有**和少数研究机构有能力负担那样的成本。问题是,多数专家并没有考虑到运算能力的指数成长力量和生产成本的急遽下降。集成电路(微芯片)的发明改变了这个等式。五十年前,一台计算机可能要价几百万美元,但如今,却有几亿人口持有相对便宜且运算能力比1960年代*强大的中央处理运算机高数千倍的智能型手机。

2000时,千兆位组硬盘空间的市价大约是四十四美元,到了2012年,相同硬盘空间的成本已重挫到剩下七美分。2000年时,串流影片的每千兆位组成本约一百九十三美元,十年后,这项成本也遽降到三美分。

以下实例有助于理解运算能力和成本下降的指数曲线的重要性:史上**部成功商业化的大量制造商用计算机IBM1401(经常被称为计算机产业的T型车)在1959年上市。这台机器高五英尺,宽三英尺,配备四○九六个符号的内存。它可以在六十秒内完成十九万零三千笔八位数的加总计算。IBM这台计算机的租金是每年三万美元。相较之下,2012年时,世界上*便宜的计算机树莓派的售价只要二十五美元。树莓派基金会接获大量来自开发中国家和**世界市场的订单。

而且,如今手机的重量只有区区一百多公克,可以轻易放进外套的口袋,要价更只要几百美元。有时候,如果顾客购买电信公司的特定资费方案,手机还可免费赠送。不过,当今手机的内存却是1970年代末期要价接近九百万美元、且重达一万二千磅以上的Cray-1A计算机的好几千倍。由此可清楚看出运算能力的边际成本正渐渐趋近于零。

信息取得的指数成长曲线已从根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诚如先前提到的,目前已经有很多人类透过网络,以几乎免费的方式,彼此分享信息、娱乐、新闻和知识,实质上来说,他们已跨入零边际成本的社会了。(摘录整理自《物联网**》)

你可能感兴趣: 首页推荐 图片 光纤 硬盘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